我想講一個屬於「GenAI」的故事。
我想表達的核心概念是「vibe coding」。它的立意其實很單純:打破「開發」的隔閡,讓非本科系的人也能把腦中的點子變成軟體產品。
但自從這個想法出現後,市場上許多打著「vibe coding」旗號的專案雖然「能跑」,品質卻參差不齊,有些甚至比「義大利麵式程式碼」更難維護。
我自己是本科系出身,也有 14 年的開發經驗,主要專注在 PHP 與 Web Service 領域。可是在這個時代,光靠單一技能,已經顯得岌岌可危。
進一步來說,在 vibe coding 的浪潮下,無論你懂不懂某種程式語言,都能透過 GenAI 去完成功能實作。
就像我不會 Golang,卻能寫出圖檔壓縮轉換的功能;我不熟 Rust,卻能嘗試做出簡易 3D 介面的模擬飛行;我不懂 n8n,卻可以快速搭建自動化流程。
在這樣的時代,「會寫程式」已經不是一種足以自豪的技能。 所謂的「技術護城河」不再只是掌握某個語言,而是:你能否洞察某個語言或技術,並基於它創造對應的功能。
而談到開發,就不能只停在「寫得出來」。還要問:成果是能用?可用?還是堪用?
在這樣的時代,「會寫程式」不再是一種足以自豪的技能。 所謂的「技術護城河」,已從「能不能寫」轉為:你是否能洞察某個語言或技術,並基於它打造出可靠的功能。
然而,開發不能只停留在「寫得出來」。更重要的問題是:成果是能用?可用?還是僅僅堪用?
從開發到產品,必須經得起「檢驗」:
這正是我觀察到許多 vibe coding 專案「戛然而止」的原因。它們能生成程式碼,但在結構調整與長期演化上,卻抓不到真正的「癢點」。結果往往是:明明需求都講清楚了,做出來的東西卻始終不是自己想要的「形狀」。
對我來說,這只是故事的開端。
在接下來的日子裡,我會嘗試從「理解」到「迷惘」,再到「深入」與「應用」,一步步探索 vibe coding 的可能性與限制。
或許在這趟旅程結束時,我們能感受到屬於 GenAI 時代的另一種「形狀」。